大学文化

衡水日报:廿年踔厉奋进路 十秩立德育人情——衡水学院升本二十周年发展纪实

日期:2024-05-20点击数:来源:

滨湖校区大门

衡水学院与乌克兰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合作办学签约仪式现场。

衡水学院召开产教融合大会。

连续多年为衡水湖马拉松赛事提供裁判与志愿服务。

衡水学院承办青头潜鸭保护国际研讨会。

连续多年承办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研讨会。

百年学府栉风沐雨,薪火相传文脉不息。衡水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23年的直隶第六师范学校,期间三迁校址,九易校名,几经重组重建。

衡水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一天:2004年5月17日。

这一天,教育部正式批复原衡水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衡水学院。

衡水学院的成立,填补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成为衡水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004—2024,是衡水学院升本后本科办学史上的第一个二十年。

这是华丽转身、精彩蝶变的二十年!

这也是奋发有为、转型发展的二十年!

这更是踔厉奋进、坚毅笃行的二十年!

2004年学校在校生5800余人,现学校在校生16000余人;

2004年学校占地面积约500亩,现学校占地总面积2479亩;

2004年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额2000万元,现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9967.21万元;

2004年学校图书馆藏书40万册,现学校馆藏图书152.97万册;

2004年学校共有教职员工601名,现学校共有教职员工1432名;

2004年学校专任教师333名,高级职称教师97名,现学校专任教师975名,高级职称教师513名;

……

二十载春华秋实,在衡水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衡水学院历代领导班子团结全校师生,紧抓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励精图治,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确立了“进步教育”的办学理念与“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技术大学”办学目标。

200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西校区开工建设、201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列为河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滨湖校区投入建设、2023年滨湖校区投入使用……一项项喜人成果,标志着衡水学院实现了专科到本科、师范到多科、多科到应用、外延到内涵的跨越式发展,英姿勃发地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

改革创新

教育质量办学特色日益凸显

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学校围绕转型应用型建设,实施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目前构建了5大专业集群,覆盖文、理、工、法、农、教育、经济、管理、艺术9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理基础学科为支撑,以应用学科为重点,以交叉学科及学科群为补充专业群,区域竞争力大幅增强。

因地方需求而生、因地方需求而盛。学校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主动对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提档升级等对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统计学、物流工程、马术、航空服务与管理等新专业。

学校结合办学传统和地域特色,确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微生物学、遗传学、分析化学等重点优势学科,动画等重点特色发展学科,英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重点创建学科。同时,围绕重点专业、学科,学校成立29个非实体研究机构,并与衡水市各市县合作创建实习实训基地,搭建了以化工、畜牧、播音与主持、有益菌研究、衡水湖生态综合发展、教师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截至目前,学校12个师范专业中,除2个专业未达到三届毕业生条件,其余英、化、体等10个专业都通过了国家级、省级师范专业认证,成为全省继河北师范大学之后第二个所有的师范专业通过专业认证的高校。学校新建3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2门省级课程建设项目、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3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校秉承“守正出新”校训,坚持“进步教育”理念,通过强化早操、早读、晚自习、社团活动等管理,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自律意识,在“敬业树人”师风的带动下,促进了“勤学力行”学风的形成,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近三年,学校学生参加河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报名项目4095个,参赛14958人次,获得省级铜奖32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00余项,其中16项被确立为国家级项目,112项被确立为省级项目。学生参与人次占总数90%以上。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学生1639人次,占学生总数比例近11%。连续三年被河北省教育厅授予“优秀组织奖”。与行业、企业协同共建创业孵化园,入驻23个创新创业项目,17个创新创业项目年终评审为合格,6项已孵化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励精图治

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全校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育人氛围。

学校坚持实施教师培养与引进并重的人才强校战略,通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和青年骨干教师进修培训计划,满足教学需求。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从适应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需求出发,提出优越条件吸引人才,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才遴选机制、考评机制以及协同机制。自升本以来,学校共引进培养博士216人、硕士782人。对于学校急需专业的专家学者,采取聘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柔性引智方法。2004年以来,学校共聘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社会导师329人。另一方面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支持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政策导向、制度、措施和经费给予保障和推进。

目前,学校招生由全国10个省市扩展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二级院(系)由9个增至14个,新增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高级职称教师由22人增至606人,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由84人增至989人。目前,我校已有34位教师具备硕导、博导资格,425位教师被认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此外,学校有142人次教师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省级社科专家等荣誉称号。目前,学校已经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能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从严执教、为人师表的师德标兵。

产教融合

科研能力服务地方实现跃升

诞生于斯,发展于斯,回报于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地方,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地合作等方式,实现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

学校升本二十年间,科研经费投入实现历史性突破,由2004年的20万元增至2024年的2600余万元。建有湿地保护、城乡社会治理等13个省级学术科研平台,以及董子儒家思想、环境监控等研究机构。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以及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发表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多项科技奖励和专利。

为促进科研成果更多转化,学校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积极培育组建科研平台,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目前,学院共有8个省级科研平台,组建服务地方专家团队117个,涉及859人次,囊括715位专家学者,构成了功能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

依托各类平台和科研团队,学校与我市众多骨干企业合作,为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企业制订发展规划、建立生产基地、研发生产工艺,打通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校企高效发展、多方共赢的局面。目前,学校与衡水各县(市、区)及十余个市局、数十家行业龙头企业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衡水老白干、养元六个核桃、冀衡化工等数十家企业均受益于学院的科研成果。

学校与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覆盆子啤酒成功实现产业化生产,年纯利润可达240万元。学校派出3名博士进驻衡水老白干工作站,为企业完成了“老白干大曲重要功能菌的研究”项目,首次明确了大曲功能菌与老白干酒品质的内在联系,首次发现了老白干酒中9种新风味物质,并申请了“酒醅DNA提取方法”的专利。学校与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发酵型核桃乳生产专用菌株选育及发酵工艺研究”等科研项目,获得省科技厅划拨课题经费30万元。

近年来,学校为我市大中小微企业服务316余次,横向课题及合作项目立项数量达到49项,科研成果被采用7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100万元。

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现如今,衡水学院已成为我市企业强大的技术支撑力量。

源头活水

建言献策智力支持一马当先

如果说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那么衡水学院积极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则是为提升区域软实力注入了“源头活水”。

主动对接地方需求,全方位参与政府决策。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多项地方立法的起草论证,先后进行了《衡水市生态环境教育促进条例(草案)》《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衡水市养犬管理条例(草案)》等10余项地方法规的起草论证。

助力农村扶贫系统研发,参与政府财政政策修订等,衡水学院已经成为了当地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智囊机构。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研究团队研发“冀州区防贫救助系统”,实现了全区防贫大数据的自动预警、汇总、展示。在此基础上,按照衡水市委的要求,与市扶贫办进行联系合作,共同开发了“衡水市防贫监测预警系统”。受市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认定中心委托,学院承担了衡水市社会救助对象防贫预警监测救助系统研发。学院参与制定的中小学校食堂建设和管理规范作为衡水市地方标准,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标准实施后,可惠及衡水市90多万中小学生……

围绕衡水湖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生态文化建设与开发、保护区法律条例等方面,学校展开了系列研究,立项纵向横向科研项目102项。

学院成立了衡水湖湿地保护研究所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入侵植物黄顶菊就是学院首先在衡水湖发现。“衡水湖湿地鸟类多样性研究”“衡水湖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保护性对策研究”等系列课题,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衡水湖湖滨带植被恢复及植物景观生态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衡水湖湿地公园,节省资金900多万元,该成果连续多年应用于衡水湖马拉松赛道植物景观设计。

衡水学院积极对接地方政府需求成效显著,成为了地方政府决策的最亲密“伙伴”。而学校更多的教师,从三尺讲台走向服务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

文脉相传

助力接棒文化传承大放异彩

如何更好地将地方文化传承转化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衡水学院升本以来一直探索的课题。

学校立足衡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承担衡水市地方文化建设课题,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学校积极助推董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设置了全国首家“董子学院”。《衡水学院学报》开设的“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是国内外唯一的董学研究专业平台。在此基础上,学院连续五届成功举办“董子论坛”,推动国际董学研究的合作和交流、加快了董学研究的国际化,让“衡水是大儒之乡、是儒学复兴之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使“董子研究”成为衡水的国际名片。

学校石宝军教授主持的“湿地保护与衡水湖生态文化”被列入河北省科普展教项目;“衡水湖生态文化发展对策研究”被列入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动漫片《小金鱼漫游记》入选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获河北省优秀成果三等奖;专著《衡水湖生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获得河北省第十五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与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合作,成立了衡水学院书画艺术博物馆;承担“衡水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传播模式探索”等系列发掘和促进地域文化的研究项目……

此外,学校还先后完成周窝音乐小镇音乐生活馆规划设计、邓庄千亩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整体策划设计、武强金音乐器博物馆整体规划设计等项目,持续助力地方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让地域文化散发出更加悠远深厚的文化魅力。

一串串闪光的成绩,印证了衡水学院致力服务地方的初心和使命!

一串串笃实的足迹,尽显了衡水学院倾情奉献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芳华待灼,弦歌不辍。一代又一代衡院人在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的荆棘路上,上下求索,不断向前,在岁月洗礼中薪火相传,青蓝相继,用朴实、坚韧和执着谱写了一部激情澎湃的教育传奇!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衡院人披星戴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创衡水本科高等教育之先河!

看今朝,直上青天揽明月。衡院人奋发图强,守正创新,乘势而上,将学校打造成冀东南璀璨耀眼的教育明珠!

望明日,九万里风鹏正举。衡院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继往开来,必将谱写更加波澜壮阔的华美篇章

https://m.hsrb.com.cn/detail/171586091121758.html

上一篇:河北新闻网:衡水学院召开升本建院2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下一篇:新华社报道我校“思政+”让思政课“燃”起来